焦点速递!BRTV文艺 《笑动剧场》北京城里的老礼儿为啥那么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咱北京人是出了名儿的礼儿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北京老人,那是特别的讲究。您要在北京城不懂礼数的话,就会被北京大爷、大妈们笑称“老赶”。那位问了,啥叫“老赶”啊?就是没见过世面,不懂礼数的人。
那为什么北京人的礼儿这么多呢?原因之一在于北京人向来就是特别“讲究”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因为咱北京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失了什么,也不能失了礼节。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丧嫁娶,礼节不能输。北京人最怕别人说的就是:“这人怎么那么不懂礼数啊!” 不讲礼儿可不是只一个人在现眼,没礼数是没教养所致,没教养则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整体教育问题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皇帝、贵族和京城官员们常年生活在这里,礼法自然森严。时间长了,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地把各种礼数规制、原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
除了这两点之外,北京礼儿多,还因为它是汉族、满族,以及多个民族的规矩融合的产物。尤其是满族旗人入关以后,他们把这些民族同胞中,向来有的如“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和传统,结合满族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了下来,并且还制定和规范了许多的严格的礼节制度。经过岁月的沉淀、时间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北京人“讲究多”的说道儿。
下面小编给您说几个北京的礼儿,看看您是不是小时候也这样被家长教育过。
从早晨说起,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问好。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打招呼,一般都会热情地问:“吃了吗,您呐?”据老人说,早年间不兴问好,是问吉祥。
长辈跟小辈儿说话时,小辈儿不管开车还是骑车,一定得从车上下来,不能居高临下地跟长辈讲话;长辈训斥小辈儿时,小辈儿得乖乖儿听着,不许嘟囔,更不许还嘴。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长辈不动其他人不能动;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在桌下;喝汤不许吸溜;吃菜只能夹眼前的,不许“过河”等等。
在外边办事的时候,北京人也得时刻提醒着自己要讲礼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再不熟,也得客气地喊一声“师傅”,说一句“劳驾”;递接物品的时候要用双手。“谢谢”、“对不起”等客气话,得常挂在嘴边儿上。
如今老北京的这些老礼儿您还记得多少?这些老礼儿的内涵和精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忽视的素质。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小细节,相声演员马军、盛伟就根据这些小细节编创了相声《不容忽视》,让我们相约今晚18:00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的《笑动剧场》栏目,一起去看看吧!